加入收藏
行业动态
基因检测是保险行业革新的"引路灯",还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索"?
2017-09-25
2.png

《国际先驱导报》日前报道,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领导的科研小组在恒河猴身上找到了一种叫做“D2”的基因,控制“D2”基因即可彻底改变动物性情、让其心甘情愿成为奴隶,而人类身上具有同样的基因。于是,许多媒体纷纷报道“人类奴性基因被发现,可人为制造奴隶和工作狂。”


里士满提到,“我们一直都在做决定,决定的因素包括:我们认为回报到底有多重要,以及我们得到这种回报要多长的时间。意志消沉的时候,人们认为任何回报都是不值得的,所有的工作都显得太过繁重。而患上强迫症的人,尽管不停地工作,但永远也不会对他们所做的事得到满足。


一段时间以来,基因研究的成果不断见诸报端。比如个人的智商由基因控制,而天才是基因错排的结果。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系列基因,分别与各种疾病、***、酗酒、冒险行为、暴力犯罪等等有关。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生老病死、嬉笑怒骂、七情六欲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有趣无趣都在基因的操纵控制之下。


目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基因敲除),可以通过剪断一部分“恶性”的病毒DNA,来治愈癌症,和开发更好的药物治疗人类的罕见疾病,遗传疾病,以及治疗失明,根除艾滋;甚至可以在人类还是胚胎时期,就通过基因敲除,使得降生出来的宝宝不携带任何先天疾病…

中国有句古话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基因领域,道理又何尝不同?通过改变基因,编辑基因,创造基因,人类已经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然而,所有引起人类恐慌的重症疾病以及让人类无可奈何的遗传疾病,起因又有哪个能逃脱得出基因的范畴?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因为无处逃避,所以只能寻找方法更透彻的了解,以致有朝一日,可以实现完全的控制。不可否认,基因筛查技术的诞生虽看来是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时代下的产物,但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可以说,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有三种:

基因的后天突变;

正常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遗传的基因缺陷

绝大部分疾病,都可以在基因中发现病因。


基因通过其对蛋白质合成的指导,决定我们吸收食物,从身体中排除毒物和应对感染的效率。


第一类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有四千多种,通过基因由父亲或母亲遗传获得。


第二类疾病是常见病,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多种癌症等,是多种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目前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做出诊断。


预测性基因检测即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在疾病发生前就发现疾病发生的风险,提早预防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目前已经有20多种疾病可以用基因检测的方法进行预测。


疾病家庭的遗传史就是疾病易感基因的遗传所造成的,所以基因检测能够检测出这些遗传的易感基因型,理论上,检测准确率达到99.9999%

目前基因检测能够筛查出的疾病包括:

恶性肿瘤疾病31种:包含肺癌、胃癌、直肠癌、宫颈癌等;


心脑血管疾病18种:包含高血压、高胆固醇、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代谢与免疫系统疾病19种:包含牙周炎、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尿毒症等;


呼吸、消化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7种:包含支气管哮喘、胆结石、慢性肾病等;


肌肉、骨骼关节及神经类疾病27种:包含腰椎间盘突出症、帕金森氏症等;


眼耳鼻喉科及皮肤科疾病12种:包含麻风、白癜风等;


精神类疾病13种:包含酒精性成瘾、躁狂症、阅读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在对抗癌症方面,目前,化疗总体有效率在30%到40%,而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获益病人,有效率可以提高到80%。分子检测为癌症治疗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癌症治疗开始迈入个性化治疗的新天地。


目前,在国外,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强制要求用药前进行EGFR、KRAS等基因检测。另一权威机构NCCN(美国癌症综合治疗网络)已经将EGFR、KRAS、ERCC1、RRM1、HER2等基因检测纳入到癌症治疗指南中。


现在癌症基因检测主要针对一些实体瘤,如肺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胆管胆囊癌、胰腺癌、胃肠道间质瘤、头颈部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黑色素瘤等。


*近,基因检测行业*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消费基因检测领域的白热化竞争,8月初,在刚刚宣布完成4000万的B轮融资后,23魔方就把全套基因检测(祖源 遗传健康)从999元降价到了499元。紧接着,基因检测与分析平台WeGene一款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的基因检测产品一下子从999元降到了499元,降价幅度之狠,在业内引起渲染**。


23魔方创始人周坤表示,目前即使降到499,也将利润控制在合理范围,不存在亏本,也没有烧钱,更不存在恶性竞争。


但盈利问题是实实在在摆在这些创业公司面前的一大问题。国外可以形成参照的企业有23andMe等。目前23andMe单款产的定价99美金,对于这个价格,深圳华大基因总裁尹烨曾对媒体表示,“23andMe产品的99美元这个价格一定是不赚钱的,对于国内的多数公司来说,收取千元的检测费用,也不会赚钱。”


但实际上23andMe并不是靠卖产品赚钱,而是靠数据,23andMe选择的是将基因大数据销售给制药企业,甚至深度参与数据分析和治疗技术的合作研发。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问周坤盈利模式时,周坤并没有直接回复。该公司在用户数超过30万的时候,才开始尝试服务产品研发;在用户数达到100万之后,才正式开始布局后端。


为了迅速地获得更多的数据,加快走向布局后端,或许成为23魔方选择降价的主要原因,也是WeGene紧随其后“不得不”降价的原因所在。


说到底,基因检测行业,比的也是用户基数的积累,*终形成的大数据所产生的效益。一方面是因为大数据和高端人才是基因检测行业的真正壁垒;另一方面,正如华大基因CEO王俊所指,破解基因大数据,可实现**医疗。


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DNA基因筛查结果可以预测某些疾病,特别是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的遗传病发病几率。但是,这既不是临床诊断也不能预知何时发病,问题来了:

  1. 如果我知道未来我会得某种重症疾病,而通过割除等预防手段的牺牲我没有做好准备

  2. 如果我通过基因诊疗,切除了“病灶”,付出了代价,未来某一天,我有没有一点可能还会得此重疾?

  3. 如果我*终没有感染这种重症疾病,那么前期的预防手段所造成的牺牲,意义在哪里?

我,还有没有第三种途径?

消费者的担忧无非有二,一是如何给自己套上一个“双保险”,二是如何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由此,健康险企业与基因检测公司的合作已成大势所趋。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被告知相关疾病基因信息的参与者购买长期健康险的人数是未被告知的人数的5倍!


无论是基因检测公司的大数据,可以提供给健康险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定价方面的科学依据,还是其绑定关系所给消费者带来的**服务,都使得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健康险企业与基因检测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有包括平安寿险、中国人寿集团、中国人保集团、太平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保险机构与基因检测机构进行了接触,部分机构已达成了合作。


但当时这种“买保险送基因检测”似乎还只是保险业与基因检测产业合作的初级阶段,蕴含大量身体信息的基因正可谓保险业渴求的大数据库,保险公司可以借此辨别发病风险,进行**定价。但是基因检测技术的滥用,又可能加重保险公司和客户双向的逆选择。


纵使基因检测与健康险企形成的科学的共生关系,无论对企业发展,还是对消费者本身都大有裨益,不过直到现在,基因技术与商业保险的关系,是颠覆还是共进,还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近日,经济学人刊登的文章《基因检测会成为压垮保险行业的稻草吗?》,讨论了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一旦产生将会对保险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在基因检测技术发展迅猛而相关保险披露政策没跟上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面临着利润大幅缩减和保费会大幅上升的两难困境,这都可能会拖垮保险行业的一根稻草。


除此之外,基因信息流向保险方的趋势也对健康保险公司不利。就当前政策而言,监管方还是倾向于保护消费者,并不强制消费者必须向保险公司披露自己的预测性基因检测信息,但是落地的政策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针对基因检测对于保险公司“双刃剑”效应的不利方面,小编认为,主要问题有三:

1

健康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增加

基因检测带来的好处是,保险公司对未来将承担的风险有明确的了解,但是如果未来有很大几率需要赔付高额保费,那么如何设计和定价保险产品,理赔环节如何审核,既能让消费者买单,又能保证企业盈利和企业口碑,将是一个难题。


关于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大致如下:


对于单基因病。这类疾病已发现6000余种。发病与基因缺陷之间的关联直接明确,一个特定基因的变异,被保险人就有重大的概率将来会发病,单一基因的缺陷不只确定可能的死亡原因,也将死亡的年龄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对保险公司来说,限制死亡年龄的范围较确定死亡的原因,更能展现对寿险保单所增加的风险。


对于多基因病。这类疾病的发生涉及两个以上基因的改变,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在这种情况下,基因是发生疾病的原因之一,且关联度不好界定。对保险公司而言,此类风险较难判定。


获得性基因病。这类疾病由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将其基因入侵到宿主基因引起,如肝炎、艾滋病等。现代科学已证明:基因健康,细胞活泼,则人体健康;基因受损,细胞变异,则人体容易患疾病。

2

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选择难题

对于已知自己有较高几率会患病的消费者,他的考量可能会有以下几个结果:

A. “治疗不投保,提前进行病灶切除,杜绝疾病发生”


B. “投保不治疗,考虑到不发病的概率,或发病时间较晚的概率”


C. “治疗又投保,为自己上一个双保险”


选择A的消费者,不会成为投保人。


选择B与选择C的消费者,都会面临相似的成本投入的难题,因此由保险公司设计和定价的保险产品,将会与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直接相关,保费过高,会将B与C的消费者推向选项A,而保费过低,较高概率的发病可能将会是健康险公司未来沉重的负担。

3

基因隐私权、基因歧视与商业保险**诚信原则的冲突

社会保险实行强制投保且免核保,因此,不论个人的风险高低,都有获得保障的权利。但是,商业寿险和健康保险实行风险定价,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的风险程度,收取不同的保费。因此,保险公司为了维护精算定价准确,希望对已做过基因检测的潜在客户公开自己的基因信息,以决定是否提供保险和确定保险费,商业保险核保中的“如实告知”要求与基因隐私权产生矛盾。


如果投保人知道其个人与保险标的风险有关的基因情况却不告知保险公司, 则将使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容易形成投保人的逆选择,保险的“**诚信原则”与基因歧视产生矛盾。

纵然基因检测与健康险企的深入合作道阻且长,也不能阻挡它的大势所趋,我们未来可以做的可能便是:


考虑如何兼顾投保人的信息的隐私性的同时,深耕在大数据庞大信息的提炼上,为健康险企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在产品设计定价与消费者承受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开展基因检测广泛开展对商业保险影响的全面评估,或当保险金额达到一定数目的时候,保险公司可以要求已进行基因检测投保人的有关信息;

保险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免费基因检测,预测客户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做到疾病的早知道、早治疗、早治疗,增加了保险客户对自身的了解和对疾病风险的防范,为他们提升自我生活品质,提供了专业参考,这样也有利于降低客户的死亡率和疾病率,减少寿险和医疗险的理赔费用等等。